近日,位于北京房山區長陽農場的復耕復墾示范田開展了小麥實收測產,結果顯示較往年增產103.62%,比全市平均單產提高35%。這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以科技賦能糧食單產提升行動,探索可推廣的復耕復墾地塊改良發展模式的最新成果。
復耕復墾地產能提升是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重要內容,是促進京郊糧食生產提質增效的關鍵。近年來,針對復耕復墾地糧食生產的技術難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依托“復耕復墾地改良產能提升示范項目”,聚集雜交小麥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和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科研成果和技術優勢,在長陽農場打造復耕復墾地產能提升應用場景。示范項目按照“五良融合”的發展思路,通過新品種、新裝備、新技術的系統集成應用,實現復耕復墾地塊土壤條件逐步恢復、糧食產能大幅提升。
目前,示范田重點推廣了3大核心技術:通過種養循環土壤培肥改良技術,快速提升土壤有機質;篩選抗逆高產小麥新品種,配套適期晚播、精播增密等技術,構建合理的小麥群體;應用水肥一體化系統,實現精準灌溉與養分調控。
由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以及市區級農技部門專家組成的測產小組,對示范田進行了實收測產。實收67畝,收獲小麥籽粒3.98萬公斤,去除水分和雜質,折合畝產509.04千克,較往年增產103.62%,比北京的平均單產提高35%。這是繼2024年復耕復墾地單產突破千斤后的大面積豐收。在今年遭遇雹災的情況下,能夠取得上述成績,充分體現了品種和配套技術的先進性。另外,該集成技術在大興區紅星農場復耕復墾地塊進行應用,小麥百畝方達到519.47千克,進一步驗證了技術集成模式的可行性,也為全市復耕復墾地提質增效提供了樣板。
今年,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扎實落實《關于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示范與生產服務體系作用的實施方案》,組織專家積極開展農業科技示范服務工作,全面推進“四層級兩平臺”“八項行動”項目高效實施,切實解決科技成果落地應用難題。下一步,項目團隊以復耕復墾地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為著力點,加大科研創新與成果推廣力度,幫助更多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掌握關鍵技術,擴大示范推廣面積,助力首都糧食安全。(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蘆曉春)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