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發揮廣東優質稻品種資源優勢,深化融通粵港澳大灣區糧食“大銷區”和長江中下游糧食“大產區”產銷通道,構建“育繁推+訂單農業”生態閉環,提升糧食全產業鏈發展水平,6月27日上午,“種糧米一體化運營模式暨優質稻訂單生產年度對接大會”在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舉行。來自廣東、安徽、湖北、河南、江西、湖南、江蘇等省份糧食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核心企業和專家代表共150余人參加會議,廣東省糧食協會、廣東省種子協會、廣東絲苗米產業聯盟、安徽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負責人出席并講話。
廣東水稻種業百年接力
廣東是引領水稻變革的重要發源地。1927年,中國首個水稻院士丁穎教授在廣東茂名公館鎮籌建了我國第一個稻作專業試驗基地——南路稻作育種場,首次將野生稻抗御惡劣環境的種質基因轉育到栽培稻中,育成“中山一號”,還選育出“千粒穗”,開創了水稻品種多型性理論。1959年,廣東黃耀祥院士成功育成了我國第一個雜交矮稈秈稻品種“廣場矮”,使水稻的耐肥抗倒性大為加強,產量由當時的畝產150~250公斤迅速提高到畝產350~400公斤,實現了水稻產量的第一次大飛躍,在世界農業發展史上被譽為“第一次綠色革命”。之后,以盧永根院士、劉耀光院士等為代表的廣東水稻科技工作者代代接力,讓“廣東絲苗米”在今天成為優質稻的代名詞。廣東絲苗米聯盟理事長、廣東省種子協會會長林青山表示,自廣東啟動優質稻戰略成立廣東絲苗米產業聯盟以來,已認定絲苗米品種16個,優質稻品種已經延播四方,服務到南方近十個省區。
粵皖“種糧米”一體化合作五年結碩果
2021年,廣東絲苗米產業聯盟安徽分中心在合肥成立,重在構建“廣東種子+安徽種植+灣區銷售”的種糧米一體化閉環體系,通過引進優質稻品種資源、建立優質原糧生產基地、對接稻米企業,不斷探索糧食訂單生產模式。會上,安徽芯強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世年表示,在這個一體化協作模式下,五年來公司重點引進廣東省農科院優質稻種資源“19香”,已經形成了青香優19香、徽兩優19香、怡兩優19香等優質香型品種矩陣,特別的訂單農業模式讓產區直通銷區,讓小農戶從種源、種植、收獲、銷售全鏈融入一體化平臺,省心、省工、省時、便捷、安心。
據廣東絲苗米產業聯盟負責人劉海英預估,2025年粵皖一體化合作預計實現青香優19香、徽兩優19香品種50萬畝訂單種植、30萬噸商品糧回收。會上,由廣東、安徽兩省種業、糧貿、米業共同組建的廣東芯強糧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重在把“種糧米一體化”成功經驗擴展落地。會上,湖北、河南、江西、湖南、江蘇5省的水稻行業協會、聯盟、企業加盟該“種糧米一體化”協作平臺,新加盟的20家糧貿和大米企業代表進行了現場簽約。
灣區種質數字港1000億數據賦能一體化平臺
為破解老專家“種質資源”和新專家“新型技術”兩張皮困境,2021年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授權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發揮政府平臺公信、公正、公平等優勢,構建起了集種質資源收集、組學數據匯聚、資源溯源鑒評、要素評估交易、育種工具共享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灣區種質數字港”,以絲苗米為試點先行先試。五年來,該平臺匯聚起了大量種質資源及相關數據,僅絲苗米的基因組學就獲取了2112萬個多態性位點和近1000億個基因型數據點,還通過宏觀大數據破譯了廣東絲苗米核心種質資源基因組信息,構建了“泛基因組”,為絲苗米精準育種構設了“天眼查”和“精準配”。2023年以來,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利用灣區種質數字港大數據先后為“增城絲苗米”溯源了500年傳播路徑,為“連山稻”5000份種質資源評價血緣關系,為廣東省最大的糧倉—茂名匹配了粉、籺、弜、粽等米食品“加工型專用稻米”。此外,還為省內外稻米專家提供了種質速配、聯合研發、要素交易等多類媒介服務工作,吸引了大華南區的很多科研機構、繁育基地、投融媒介等平臺加盟,成為廣東省“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智囊團平臺之一。會上,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科研部部長潘廣正高級農藝師向與會嘉賓介紹了灣區種質數字港,并宣布自即日起開放該平臺全部數據為這個“種糧米一體化”合作平臺提供全維度支撐服務。
會后,與會人員參觀了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的農業農村部華南現代生物種業公共研發中心和農業農村部華南智慧農業公共研發中心等科技和數字平臺,身臨其境體驗“數字種業”的場景與賦能。